首页 > 养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得了肠炎如何治疗 有哪些注意事项

得了肠炎如何治疗 有哪些注意事项

来源:禅身心    阅读: 340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我们的食物进入胃部以后,都是由肠胃来消化的,如果你长期食用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直接食用而且不经过加工再吃;饥一顿,饱一顿,还会暴饮暴食,给肠胃增加负担,经常吃生冷、油腻、不洁的食物;甚至为了工作与学习或者是其他原因而过度劳累、熬夜,饮食长期不规律;甚至会忽略食物的保质期,而食用过期食物,肠炎不找上你才怪,肠道也很脆弱,它没有你想象中的坚强,请随时保护好它。

得了肠炎如何治疗 有哪些注意事项

1、肠炎怎么治疗

中医认为十二指肠炎属于“胃脘痛”范畴,本病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脾胃虚弱、中气不运所致。病位在胃脘,与肝脾关系密切,早期多为实证,其病在脾胃。分型如下:

1.1、寒邪犯胃证: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10g、香附10g)。

1.2、宿食停滞证: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1.3、肝胃气滞证: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药15g、枳壳10g、陈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

2、肠炎的检查

2.1、X线钡剂检查: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钡剂检查。而特别注意的是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在作钡灌肠时,有诱发肠扩张与穿孔的可能性。钡灌肠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临床静止期可作钡灌肠检查,以判断近端结肠病变,需排除克隆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钡餐检查,气钡双重对比法更易发现黏膜浅表病变。

2.2、内镜检查:临床上多数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很有价值,对于慢性或疑为全结肠患者,宜行全结肠镜检查。

得了肠炎如何治疗 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2张

3、肠炎的诊断

因病原不同而异。一般应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加以判断。进一步确诊需依赖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肠炎可作呕吐物及大便培养,获得病原菌即可确诊。有些病原菌如沙门菌感染可作血培养。病毒性肠炎可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及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检查病毒的抗原和抗体。寄生虫性肠炎可直接镜检,寻找病原体及其虫卵。

肠炎的危害有哪些

肠炎当中最令人感到恐惧的则是会引起肿瘤,由于肠炎的发生会导致我们的肠道阻塞,长时间的堆积很容易给肠道带来疾病,而这样的疾病往往很容易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肠炎的变化情况。

患有肠炎的患者最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在大便的时候会拉出血,如果发现自己在大便的时候有出血的症状,就一定要引起重视,肠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可以根据大便拉出血的症状来判断。

肠炎还有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中毒反应,这种现象是属于肠炎当中的并发症。这样的一种并发症非常容易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来说出现了这样的并发症现象,患者的生命安全就已经受到了一半的威胁。

得了肠炎如何治疗 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3张

预防肠炎时的注意事项

肠炎是发病率较高的肠胃病,也是危害较大的一种病。急性肠炎多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在生活中这个病都是突然发作的,发作的时候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甚至是导致脱水休克。而肠炎其实是可以预防的,需要我们注意一些生活事项。

肠炎患者除注意休息和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外,在饮食方面应采取易消化、少刺激、温热适度、营养丰富、少食多餐和适时补充水分的原则。肠炎初期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鸡蛋面糊等。

急性肠炎会经常反复发作,为改善营养状况和肠道环境,要多吃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还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微量元素的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C、维生素B、含铁丰富的食物,以补充体力。

急性肠炎病人大多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更应注意饮食卫生:冰箱里拿出来的东西加工后再吃;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不洁的食物;别过度劳累、熬夜,饮食要规律;避免吃过期食物。

得了肠炎如何治疗 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4张

总结:其实肠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肠胃病,也是危害较大的一种病。急性肠炎多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肠炎按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在生活中这个病都是突然发作的,发作的时候会出现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甚至是导致脱水休克。不过在看了以上内容后大家都知道肠炎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在饮食方面应采取易消化、少刺激、温热适度、营养丰富、少食多餐和适时补充水分的原则。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