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聚焦 > 今日头条 > 26岁小伙被怪病折磨6年 无法正常行走

26岁小伙被怪病折磨6年 无法正常行走

来源:禅身心    阅读: 245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核心阅读

26岁小伙被怪病折磨6年 无法正常行走

20多岁应该是人一生中最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年纪,但家住高邮的26岁小刚(化名)却无法持续行走。六年前,他患上了一种怪病,走路时常不稳,跌跌撞撞。近两年来,病情更是严重,只能整日与床为伴。说起来,这种怪病还有个特点,“晨轻暮重”。每天早晨起床,小刚还能正常走路,但到了中午、晚上,腿脚变“重”了,完全走不动路。四处求医无果的小刚,最近,被苏北医院专家诊断出,原来他患的是一种罕见病——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怪病

年纪轻轻无法正常行走

26岁的小刚原本是个阳光少年。六年前,一次打球过程中,小刚不小心扭伤了脚。没多久脚伤好了,但是他却感觉脚没以前灵活了。“一开始感觉走路不大灵敏了,就以为是脚伤没有完全康复。”但小刚发现,时间一长,他的腿出现运动不协调,常感到下肢无力,甚至有时候连走路迈步都非常迟缓。

特别是近两年,小刚的病情更加重了。连正常行走都无法进行。“很奇怪,一般早晨刚起床,还能正常走路,但一到中午,脚步就迈不动了。中午睡一觉又好了,但是到晚上,就又走不起来了。”这种“晨轻暮重”的怪病让小刚备受折磨,连日常工作都无法完成,最后不得不辞职在家。“最近病情越发严重了,只能整天躺在床上,跟残废一样,特别痛苦!”

求医

辗转多地情况没有好转

这怪病已经严重影响到小刚的日常生活。他变得焦虑、紧张,成天失眠。遇见人多的场合,小刚更加不敢走路,怕被别人嘲笑。

家人也多次带小刚四处求医。在上海、南京等多家医院就诊后,医生均表示小刚的腿没有出现器质性疾病。小刚还去看过神经内科,依旧没能查出什么问题。经建议,小刚还去看了精神心理科。

家人开始怀疑小刚是出现了心理作用,在心理压抑下限制了肢体正常行动。但接受诊治后,情况依旧没有好转。

确诊

原来是患了罕见肌障碍

8日,小刚回到了扬州,在老乡的建议下,他来到苏北医院临床心理科进行治疗。一开始,心理专家也发现小刚出现了继发性心理疾病,在对症治疗后,其情绪有了改善,但其运动情况并没有太大起色。

这时,苏北医院临床心理科专家石元洪主任开始怀疑,小刚的病另有隐情。联系到患者“晨轻暮重”的肢体障碍,石元洪想起自己在多年前曾见过的一例罕见病——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情况与小刚很相似,只要用小剂量的多巴胺即能让患者情况好转。”随后,经过对症治疗,小刚的病情果然有了起色。三四天后,他就基本能自己走路了。“刚到病房时,患者还需要扶着墙走,而且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但现在已经可以爬楼梯了。”心理科专家董丽萍说道,小刚病情已经有了明显好转,择日就可出院。

专家说法

此病非常罕见误诊率极高

据石元洪介绍,此病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个别可晚至50-60岁起病。女性多于男性,约为男性的2-4倍。首发症状多为足部肌张力障碍所致步态异常,早期症状多具有昼夜波动性,即所谓“晨轻暮重”现象,体征可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甚至阵挛等现象。“此病不经治疗,症状会逐步进展,5-6年即可达到高峰。最典型的症状是明显的昼间波动性:晨间或睡眠后症状明显减轻,午后加重。”“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一般在家族内会有类似病例。”

石元洪提醒,对于不明原因的发作性或进行性足部扭曲、步态异常、肌张力亢进的患儿,应当考虑到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可能。“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治,有助于减少由长期肌张力障碍导致的畸形。”

名词解释

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性疾病。由于罕见,误诊率极高。而肌张力障碍多从一侧下肢开始,会发展至足趾关节、踝关节,表现为步态异常,如足尖着地行走、马蹄内翻足、躯干前屈等,累及上肢时可出现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过屈或过伸,并因关节挛缩而出现畸形。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