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聚焦 > 今日头条 > 医改推进医疗服务新体验 家庭医生兴起

医改推进医疗服务新体验 家庭医生兴起

来源:禅身心    阅读: 284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家庭医生曾是在美剧里才能较常见到的一种职业,如今,随着医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也有了自己的专属医生。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已有198.86万人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针对性健康干预措施、协助转诊、预约诊疗……全市2377位全科医生,为每位签约居民的健康筑起了一道道“防护墙”。

医改推进医疗服务新体验 家庭医生兴起

那么,嘉兴家庭医生制度推行现状如何?百姓有何评价?目前遭遇哪些难题?今天,让我们从家庭医生——李董良讲起。

群众评价:用心服务签而有约

“姚阿姨,不用客气,我是您的签约医生,以后啊,哪不舒服了随时打电话问我!”说话的人叫李董良,1982年生人。目前是嘉兴南湖区新嘉街道清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全科医生,这是他从医的第11个年头。每天,他平均要接诊近70名社区患者,忙的时候,常常连口水都没有时间喝。只要有点空闲,他就会抓紧时间给签约的居民挨个打电话随访,了解他们的身体近况,并做好记录。平均一天要打20多个电话。“我总和家人说,没事别打我电话。怕耽误接诊时间。”李董良说,因为他的名字已和1000多户居民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和大医院的唯一区别,就是大医院医生是等着病人上门,而我们社区服务站的医生则要主动去敲病人的门。”李董良说,这个“门”,不光是指家门,更指的是居民的“心门”。因为来社区就医的大部分病人是行动不便、经济上也不太宽裕的老年人。“所以我每次配药都格外注意,尽量推荐一些效果好、价格也适中的药物。从最实际的‘价格关口’为居民争取更多实惠。”李董良说。

今年66岁的沈桂珍患心脏病已有七八年了,过去用的是进口药,一个月光医药费就得花上2000元。现在,在李董良的建议下,她开始服用国产药,不但控制住了病情,费用也下来了。

提到李董良,前来就诊的居民连声称赞。他们说,为了方便签约居民有问题随时询问,李董良的手机永远是24小时开机。“不光是和他签约的病人身体不适可以随时打他电话,就连家人有个头疼脑热的,打去电话,李医生也会热情解答。病情严重的,他还会帮忙联系转诊。真的和‘家庭医生’一模一样!”一旁的王阿姨告诉记者,李医生是她见过最“平易近人”的医生。

医者心绪:完善服务任重道远

对于居民们的赞扬,李董良很欣慰。“但是,让居民接受‘家庭医生’,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要靠日积月累的服务和受惠居民的口口相传。”李董良告诉记者,最初的时候,有很多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水平不信任,认为他们只能看感冒咳嗽之类的小病。“甚至在电话随访时,还常被说成是骗子或者搞传销的。”李董良说。

“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会逐步好转。”李董良认为,随着家庭医生推广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少居民生病时一定会养成先找家庭医生的初诊习惯。“因为这样的分级诊疗可以有效减少居民病急乱投医的情况。若是生了重病,签约居民可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优先转诊的服务,很方便。”

当被记者问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李董良道出五个字:“人少、药不全。”据了解,目前,李董良所在的服务站一共4名医护人员,签约的家庭约1000户。“不可否认,对于我们这个服务站来说,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要把这种签约关系发展得更为紧密,人员配置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得有人,然后再培养更多能干、愿干、实干的人。”李董良说。

此外,李董良还认为,从居民报销比例的角度考虑,服务站的药品配置应尽快接轨大医院。“药品的数量可以少一点,但是品种一定要齐全。这也是增加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间‘黏性’的重要环节。”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