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聚焦 > 今日头条 > 协和医院召开第八届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

协和医院召开第八届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

来源:禅身心    阅读: 277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日前,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办的2014第八届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台湾国立卫生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儿童研究所、上海同济医院等的十余位知名专家汇聚一堂,就雾霾影响、食物过敏、儿童过敏、免疫治疗等多个变态反应学界的热点、前沿话题展开专题讨论,极具时代气息,荟萃疑难病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位医务人员出席会议。本网特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协和医院召开第八届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

疑难病例荟萃分享专场

协和医院召开第八届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 第2张

主持人:尹佳主任

环境致病及其机制

台湾国立卫生研究院黄啸谷教授

包括过敏性疾病在内的免疫相关疾病大都是遗传易感个体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而发生的。但是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哮喘、1型糖尿病、克罗恩病和多发性硬化等免疫性疾病在近50年患病率明显升高。

近期发表的一项调查发现,台湾地区一年级新生中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分别为13%、33.7%和29.8%,单以遗传论不足以解释发病率的显著增加。环境中的各种触发因素在发病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环境中的触发因素包括过敏原/感染、空气污染物(细颗粒物、汽车尾气、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金属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塑化剂和表面活性剂等。

台湾一项有关哮喘的研究发现,随着哮喘患者的严重程度加重,患者尿液中多环芳烃代谢物的含量也就越高,金属和化工原料的代谢物含量也明显升高。这证明了环境触发因素确实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相关。

除了空气污染以外,工业中常用的塑化剂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触发因素,食物是其主要来源。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塑化剂与儿童哮喘、湿疹、鼻炎等疾病明确相关。动物研究还发现,给予亲代小鼠口服塑化剂暴露后,其子代甚至隔代小鼠的免疫调节功能均受到影响。

人类的免疫系统并不是完全纯真“naive”的,而是持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近50多年来,自然、人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环境影响到了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也导致了疾病在形态和分布上的变化,各种慢性疾病逐渐年轻化。

空气污染对我国哮喘患者的影响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高金明教授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无疑付出了环境的代价,在很多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哮喘的发生和发展非常容易受到吸入过敏原和空气污染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暴露于一定浓度的空气污染物可以导致哮喘的急性加重。

2010年进行的全国哮喘流行学调查显示哮喘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现患病率平均为2.32%(0.42%5.73%),在如工业化程度高的上海哮喘的现患病率为5.73%,而在环境污染不严重的城市拉萨哮喘的现患病率为0.42%。

我国学者就空气污染对哮喘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如上海地区空气污染对哮喘住院的影响研究表明,空气污染物的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黑碳浓度水平的升高导致了哮喘住院率的升高;对辽宁省6个城市18个区11860名3-12岁儿童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空气中总悬浮颗粒与儿童呼吸系统症状明显相关。我国学者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研究了控制空气污染与哮喘之间的关系,发现奥运会期间平均哮喘就诊次数和哮喘加重的风险明显下降,而且气道炎症水平的明显降低。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相关的哮喘加重,政府应在严重空气污染水平的时间发布预警,让哮喘患者在严重空气污染时间段尽量呆在室内、避免哮喘患者户外活动,特别是剧烈体育活动。哮喘患者居住处应远离交通繁忙的公路至少300米。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严格控制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用清洁能源以及尽量采用公共交通等措施。

总之,并在哮喘规范化综合治疗基础之上,通过提高空气质量以合理将康饮食生活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哮喘发病和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

食物过敏的免疫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王良录副教授

食物过敏免疫治疗是指通过逐渐增加食物变应原的摄入量,使患者对致敏食物达到耐受的特异性治疗方法,适用于致敏食物为人体营养所必须,日常生活中难以严格回避、症状严重的食物过敏患者。

食物过敏免疫治疗的转归有四种可能,一是达到永久耐受,二是暂时耐受,需规律进食维持免疫耐受,三是部分耐受,即发生食物过敏的阈值比治疗前有所升高,四是不能耐受,也就是无效。

食物过敏口服免疫治疗确实有一定的疗效。文献表明,在儿童中,花生、牛奶和小麦这三种食物经口服免疫治疗后均能使食物激发引起过敏的阈值升高,有一半以上的患者能达到暂时耐受的状态。其后随访研究还发现,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食物过敏出现耐受的机会也会逐渐增加,治疗两年后小麦过敏患者有五分之四能达到临床的完全耐受,而牛奶过敏患者出现耐受的机率相对较低,仅为四分之一左右。

食物过敏口服免疫治疗也存在很多风险,文献表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78%~100%,其中绝大多数为局部不良反应,但需要注射肾上腺素的全身反应不仅发生于递增剂量阶段,甚至会发生于维持剂量阶段。免疫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运动、现患病毒感染、未控制哮喘、月经及空腹给药等。

近年来,食物过敏免疫治疗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给药途径的改进,多种食物过敏的口服免疫治疗,口服免疫治疗合并抗IgE治疗,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疗效和安全性预测指标。

目前,食物过敏免疫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食物过敏口服免疫治疗缺乏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如何确定治疗的初始剂量,诱导、维持时间等,如何设计剂量递增方案和最佳维持剂量,对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否有效,同时食物过敏口服免疫治疗存在诱发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这些都是有待后续研究解决的问题。

蜱叮咬导致红肉过敏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文利平副教授

协和医院文利平等报道了亚洲地区首例蜱叮咬导致红肉过敏的病例,发表于AAIR杂志上(Allergy,Asthma &ImmunologyResearch)。患者为56岁女性,深夜睡梦中突发全身风团、红斑、剧痒、痒醒、腹痛、便意,去卫生间如厕时突发全身无力,呼吸极度困难、说不出话、心慌、头晕,自行口服抗组胺药敏迪无效,出现过敏性休克。在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检查过敏原发现,患者血清猪肉抗体阳性(15.4Ku/L)。患者在发作前曾有蜱叮咬病史,并提供其家中狗身上的蜱虫活体,经军事医学科学院孙毅博士鉴定为长角血蜱。

蜱俗称草爬子、狗爬子、狗钉子、八脚子等,以吸血为生,广泛分布于田野、林区、草原等地区,可导致森林脑炎、斑疹热、出血热、莱姆病(Lyme’sdisease)等疾病。蜱清晨和傍晚等候在草叶尖端,中午藏匿于林间的落叶、草丛等地,一旦温血动物经过,即爬到其身上皮肤薄嫩、不易抓挠的部位叮咬。在叮咬过程中,其唾液中蛋白起到抗凝、麻醉以及免疫抑制性能,叮咬处不痛也不痒,甚至无肿胀等反应。

专家提示:外出时,应该尽量避免蜱叮咬。春夏秋季,应尽量避免在树林草丛等地久留;如需要留在可能有蜱虫的地区,宜着光滑面料的浅色衣服(蜱虫不易附着且容易被发现);长衣长裤,扎紧袖口裤口;戴帽子;勿穿凉鞋;提前喷避蚊胺预防;外出回家时彻底检查皮肤除外蜱虫叮咬;定期给宠物查杀蜱。如被蜱虫叮咬,应用酒精将其麻醉后镊子取出,切忌生拉硬拽。临床中,红肉过敏诊断困难,且容易复发,应引起有关医生的重视。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