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聚焦 > 医界要闻 >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点在对症 日常护理有六招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点在对症 日常护理有六招

来源:禅身心    阅读: 277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点在对症 日常护理有六招

现代人工作学习紧张,生存压力大,加上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已接近或已经和欧美发达国家水平饮食“接轨”,以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大为上升——这在原有上消化道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中尤其如此。由于不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对本病的认识偏差,存在较大的思想顾虑和恐癌情结,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搜集并整理了一个病例,就本病的概念、病因、症状、诊断、治疗、日常护理和预防方法癫痫病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典型病例

林先生近来因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渐渐出现上腹胀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自服“胃炎胶囊”、“胃仙U”、“黄连素”等药2个月,症状无改善,故到某基层医院求诊。医生检查发现,林先生仅有轻度的营养不良,无呕血、便血,无消瘦、黄疸、腹部包块等阳性体征;行实验室检查、纤维胃镜、腹部B超等未见异常,初步考虑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诊断性治疗2周后症状好转。最后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继续治疗2周病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医生分析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诊断标准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是: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或早饱,病程6个月以上,累计发作时间12周以上;常规检查未发现能够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很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如上消化道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其中认为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其证据为大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固体食物排空延缓、进食后近端胃容受性扩张不良、胃窦运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不协调等胃肠动力学障碍表现。

研究发现,胃肠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并存,促胃肠动力药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感觉异常(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并存在胃部感觉过敏现象。除此之外,精神因素(如儿童时期应激事件频发,成年后多有学习工作压力大、日常生活中应激事件多、焦虑、抑郁、失眠、饮食不节等)也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密切关系。

一、诊断靠症状,重点在排除

诊断标准:①具有上腹疼痛、上腹胀感、早饱、嗳气、恶心和呕吐等上腹部症状,在过去至少6个月内,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累计超过12周者;②经各种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者;③上述症状不因排便而缓解,上述症状发生与排便次数改变或粪便性状改变无关(排除肠易激综合征)。

诊断方法:1.消化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和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且无上述病史者;2.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和胰腺疾病者;3.无糖尿病、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以及精神疾病等临床及实验室证据;4.无腹部外伤和手术史。5.对有以下症状者应高度警惕器质性消化不良:①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和黄疽等;②上述消化不良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而无其它明显原因者。

对有以上症状者必须彻底进行检查直至找出病因,可先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以及纤维胃镜检查,必要时加行腹部B超检查肝、胆和胰腺。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治疗2~4周观察,对治疗无效者可有针对性地作进一步检查;对诊断仍不明确者,应定期随访、追踪。

二、治疗无特效,主要为对症

目前,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故主要为对症及支持治疗。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多样、发病机制复杂,因此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做好疾病知识宣教,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不可缺少。包括劝导患者戒除烟酒,调整生活、饮食方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避免进食怀疑可诱发本病的食物;针对不同患者给予不同的精神心理治疗。

治疗药物的选择和联合用药的搭配要坚持个体化的原则。以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可酌情给予制酸剂(如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西米替丁、法莫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食后饱胀感明显者可给予胃动力促进剂(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等);幽门螺杆菌(Hp)阳性患者应根除Hp,给予铋剂(如枸椽酸铋钾等)以及抗菌药联用(如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等);精神症状明显者可给予精神调节药(如多虑平、氟西汀和安定等)。

三、日常护理和预防方法

1、避免过饥过饱

胃肠运动有一定的节律性,当肠鸣音亢进时,说明胃已空虚,需要进食,此为饥饿收缩。若饥饿收缩超过半小时以上仍未进食,反而会出现不觉饿的感觉,久之胃肠功能发生紊乱而产生疾病;胃容量有限,如果吃得过饱,超过胃的容量,会使胃的收缩性减弱,引起伤食、消化不良、胃扩张等疾病,一般主张进食七分饱,最利于健康。

2、饮食应定时定量

胃肠运动具有规律性,按一定时间产生饥饿和进行消化,胃排空一次约需4~5小时,所以每餐间隔时间应在4~5小时之间。有些人因出差或工作忙时“废寝忘食”,长此以往,极易打乱消化规律。饮食还应定量,一餐饥饿一餐饱食容易使胃肠无所适从,容易导致或加重胃肠疾患。

3、冷热适宜,无偏食

胃肠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性,过食生冷或炙热之品,超过了胃肠的适应能力,就会引发疾病。而偏食不仅造成某些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的缺乏,亦能引起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

4、进食时细嚼慢咽

咀嚼是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反复咀嚼能促使唾液分泌,咀嚼愈细,愈能增加食物与胃肠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营养的吸收,狼吞虎咽不仅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且易引起胃肠病。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忧思可伤脾胃,心情平静则胃肠安宁,长期不良的心理状态,可直接或间接的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和胃肠器质性改变。因此,保养胃肠必须重视心理卫生,保持良好的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6、进餐时要专心

现代社会因工作的需要,常在进餐时谈论公事、洽谈业务,这样往往会造成进餐时分散注意力;从而抑制食欲,影响消化,延长进食和消化过程,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疾病。所以进餐要专心,这样不但吃得香,还可以调节大脑功能,劳逸结合,更富活力

博主简介:陈金伟,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副主任医师。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