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聚焦 > 健康科普 > 三餐什么时候吃对身体最好

三餐什么时候吃对身体最好

来源:禅身心    阅读: 244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三餐饮食是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不吃早饭还是不吃晚饭,对于人体都是有一定的伤害的。一日三餐在什么时候吃最好呢?小编给大家讲讲三餐什么时候吃最好、加餐时间是什么时候以及春季不能吃哪些东西。

三餐什么时候吃最好

早餐

早餐:6:30-8:30

早餐是一天中的第一餐,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餐。经过一晚上,体内储存的糖原基本被消耗殆尽,需要从食物中获取能量,防止低血糖现象。因此,早餐要吃得丰盛,多吃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当然也要适量摄入脂肪。虽说早餐要吃得丰盛,但是还是要避免一些高热量和高油脂的食物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早餐一餐的摄入热量应占一天总热量的25%-30%。

三餐什么时候吃对身体最好

午餐

午餐:11:30-13:00

午餐是承上启下的一顿,早上忙碌的工作后,早餐提供能量基本被消耗完,而下午还需要继续工作。中午这顿要补充充足的热量来使得人们保持工作效率。午餐热量约占一天热量的30%-40%。食物方面也要多样化,首先主食是必须的,为了达到更好的减肥效果,可以用细粮搭配粗粮作主食,比如在白米饭中放些黑豆。菜肴方面要搭配一些荤菜,但还是要素菜为主。

晚餐

晚餐:18:00-20:00

晚上运动少,热量消耗少,进食过多容易导致热量过剩。但是晚餐离下一餐相隔12小时,中途难免会感觉饥饿。因此,晚餐最好进食一些饱腹感强但是热量低的食物。比如粗粮、水果、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晚餐的摄入热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为一天热量所需的30%-40%。鉴于减肥需要,可以适当减少晚餐摄入热量,但是千万不要不吃晚饭减肥。

加餐时间

上午加餐10:30

上午10点半左右,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变快,大部分人往往会隐隐感到有些饿了,这个时间需要吃个加餐补充能量,特别是学生、上班族等用脑一族,有助于集中精力、保持高效的学习工作状态。加餐不拘一格,可以吃一个黄瓜或西红柿,还可以喝半杯牛奶、1小瓶酸奶、两三块豆腐干或者一小把坚果。值得注意的是,加餐后,午饭就要根据胃口酌情减量。

下午加餐15:30

下午茶15:30。午饭和晚饭的间隔时间较长,到了下午16点左右,体内葡萄糖含量已经降低。提前吃点下午茶,可避免思维变缓,防止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下午茶要像正餐那样搭配,最好挑选2~3种具有互补作用,可以保证营养均衡的食品。比如一种谷物食品(饼干、面包干),配一种奶制品,或一个时令水果,饮料以白开水和清茶为宜。

春季不能吃哪些东西

一、发霉甘蔗

正常甘蔗的横切面是白色、无味的。受到真菌污染而发霉变质后甘蔗质地较软,外皮无光泽,颜色较深,有酸霉等异味,且截面呈浅黄色、浅褐色至深褐色,甚至出现霉点。霉变甘蔗含有神经毒素,损伤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食用后2—8小时即发病,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衰竭、死亡,其死亡率和出现后遗症的概率达到50%。

三餐什么时候吃对身体最好 第2张

二、四季豆中毒

四季豆俗称刀豆、芸豆。生的四季豆中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彻底加热可破坏这两种有毒物质。若加热不彻底,毒素留存极易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吃后0.5-5小时便会发病,先是胃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头痛和发热等症状。

三、发芽马铃薯

马铃薯又称土豆、山药蛋、洋山芋,是我国家庭常用的蔬菜,很多农民家里都会储存一些,随吃随做。时间稍长,土豆表面会长出绿芽。马铃薯营养丰富,但内含有龙葵碱,但未成熟马铃薯和发芽马铃薯含龙葵碱较高,进食后极易中毒。

四、鲜黄花菜

鲜黄花菜里含有秋水仙碱,本身无毒,但是进入人体后,被氧化成氧化二秋水仙碱就有毒了。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血便、血尿或无尿。据专家介绍,秋水仙碱是水溶性的,食用鲜黄花菜前一定要先经过处理,去除秋水仙碱。

五、鲜木耳

春季是南方木耳疯长的季节,有人认为,刚采摘的木耳鲜嫩可口,但专家提醒大家还是不要立刻就食用,因为新鲜木耳含有一种卟啉类光感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这种有毒光感物质还易被咽喉粘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

三餐什么时候吃对身体最好 第3张

六、野蘑菇

每年春季,毒蘑菇生长旺盛,是引起毒菇中毒的高发季节。每年均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因采食野蘑菇中毒甚至丧命。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市民珍惜生命,提高警惕,切勿采食野蘑菇。

三餐的科学进食的时间主要就是这几个时间段了,当然,若是由于工作或者是一些其他原因的话,可以适当的根据自己的作息来调整。早餐吃的过早的话,在中午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上一餐。春季是非常容易发生疾病的时期,所以在春季饮食一定要注意。

今日头条
常见疾病
医界要闻
健康科普
医疗资讯
曝光台